ISO9001认证

ISO9001​质量管理体系术语培训
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iso9000renzheng.com 发布时间:2017-05-16 浏览次数:261

浅谈ISO9001质量管理"适宜性"、“充分性”与“有效性”的区别


一、质量管理体系的"适宜性"
主要是从组织所建立的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情况看,体系的建立是否考虑了组织的许许多多的条件:如行业的特点;组织规模的大小;人员的素质能力;同时还要考虑到产品和过程的复杂性;过程的相互作用情况;顾客的特点;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等。有关的问题要是融入了文件中,那么质量管理体系就恰到好处,能适应组织的内、外环境条件,文件的可操作性强,体系运行规范有序。


二、质量管理体系的"充分性"
质量管理体系的充分性可以从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满足了GB/T 19001-ISO 9001标准的要求。通常在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时,应对每一个被评价的过程提出四个基本问题:
1、  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并适当规定?
2、  职责是否已被分配?
3、  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?
4、  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,过程是否有效?
正如标准所示,质量管理体系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网络,由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过程所组成,这些过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。如果这当中某一过程没有识别,也就是说过程的输入、输出,过程的控制方法或准则,或者过程的职责没有明确,那么这个过程,这些活动就会成为质量体系中的薄弱环节,也就是说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不充分的问题。反过来说如果不存在未被考虑的活动,无论是过程,子过程,微过程,都一一被识别,被管起来也就不存在不充分的问题了。


三、质量管理体系的"有效性"
从术语上可知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活动和达到策划的结果。标准规定要按(4.1)去策划质量管理体系,也就是说组织根据质量方针和目标去建立、实施和保持一个质量管理体系,并由体系去确保方针和目标实现,当然为了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还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,还需要最高管理者确保资源和提供相应得措施,才能实现方针和目标,因而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可以从如下六个方面去考虑:
1、 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和实现情况;
2、  人力资源、基础设施、工作环境满足要求的能力;
3、  主要过程和关键活动达到和预期结果的情况;
4、  产品与顾客、法律法规和预期用途要求的符合性和稳定性;
5、  数据的收集、分析与利用、持续改进措施的有效性;
6、  内审、管理评审、纠正/预防措施等自我完善机制的有效性。


对质量管理体系“三性”的评价是不能割裂开来进行的,它们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,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在进行评价时要综合分析。

 

充分性:标准要求、法律法规要求、客户要求识别完整,没有遗漏,对组织全部质量活动过程覆盖和控制;
有效性:根据识别的要求,策划形成的内部管理要求识别有效实施,是增值的;通过管理体系的运行,完成设定的质量方针和
质量目标,包括与法律法规的符合程度、顾客满意程度等。
适宜性:建立的管理体系、策划形成的管理要求等符合、贴近企业运行实际,管理体系具备随内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做相应的调整或改进的能力。


    由于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,不及时调整可能导致管理体系的不适宜;由于过程未识别或已识别的过程未充分展开,可能造成管理体系的不充分;由于方针目标、顾客满意等未能实现,会影响管理体系的有效性。
    适宜性、充分性和有效性是相互关联、不可分割的整体。有效性是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,适宜性,充分性是达到有效性的重要保证。


cache
Processed in 0.026080 Second.